我想要表达什么

从学校毕业已经13年,工作、生活之余,曾经的迷茫在暗处生长。是金子总会发光,感谢优秀的作品总会被人看见,也让我有机会追忆青春,也是对青春的向往。

本文内容主要遵循看剧的时间脉络:先看第三部,主要是被林落雪吸引,八卦她和毕十三的感情纠葛,从心理委员开始;看了网友评论再看一二部;最后补三部前面没看的。

本文会聊到一些情节,但一带而过,这些情节会影响阅读,请不要深究和自动略过,如果喜欢请看剧。

先看第三部和番外

机缘巧合之下,企鹅视频给我推了一起同过窗3,播放的片段是毕十三竞选心理委员,镜头划过林洛雪;播的是林洛雪参加毕十三组织的心理辅导,对话内容不知所措。林洛雪这妹子挺水灵,而且感觉出林落雪、毕十三这俩肯定有故事,冲着这对CP就开始追剧。陆陆续续看了很多,也跳过了很多,进度条直接到了布村。

布村是一个美丽的村子。镜头跟着行走的船,一会儿比船快一些,一会儿比船慢一些。镜头慢慢推进,可以看清船上布的纹理,镜头慢慢拉远,可以看见初升太阳撒在船上的一层金黄金黄的光辉。

刚进布村就遭遇到了冲突,路桥川巧妙地运用发电车解决了危机,也顺利找到了住宿的地方。这段剧情很peace,能动脑的地方绝不动手。后面是拍摄危机,需要全班同学优先帮助两个同学完成作品。在选择帮助同学的桥段中,路桥川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段话大意是:以前做决定不过脑子;现在认真思考之后会做相同的决定。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清楚地知道所带来的结果并愿意承担。

在布村之后是陈立染的桥段,我基本没怎么看的,依稀记得大家跨年的片段。再往后就是番外,番外也跳得非常快,大致记得钟大哥和肖海洋在排场实习那段,以及隐约记得任逸帆和事业女的那段。

当时跳着刷完的感觉,大学生的生活真嗑,有朋友,有爱人,还有梦想。我上头了,去网上搜了评价。知乎上评价最多的是换导演、换人以及前两部更好看。

再看前两部

第一部第一集,路桥川一出场,我就觉得他的眼睛睁不开,即便睁开了最多也是一道缝,配上略显清瘦的脸和偏黑的皮肤,感觉有一丝猥琐。刚出场的路桥川不怎么说话,让人误以为他有点木讷,其实不然,路桥川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文艺范。除了瘦和木讷,我觉得他有点像我高中同学。

整个一和二大部分时间在讲大学生的忧伤——喜欢一个人、谈恋爱和分手、分手之后做朋友。比较少的时间在讲他们的学业、他们的成长,军训、出游、四六级、社团活动、专业课作业以及实习。其实大部分的剧情我都忘了,以后再补刷,当下只记得他们是忧伤的,他们是快乐的。武林外传说这叫青春的悸动。

带着对比的心态来看这部剧,武雨泽比许慧强更适合路桥川一些。前者与路桥川形象更贴近、气质更符合,文艺的味道扑面而来;后者让人看到了成熟、乃至世俗,有几个呼吸会产生不忍和失落。

又看了一遍第三部和番外

又看一次的时候,看得慢一些了,也更有对比感。大概前九集,也就是主角团利用大二假期集体出游以及部分主角兼职的剧情。总感觉跟后面的剧情有些割裂,或许跟主创团队换人有关吧。连翘的部分也看得更仔细,出镜记者那段真的印象很深刻,小翠的六个鸡蛋灌饼应该是有意为之。甚至还看了体委和潘震那段戏。

前面已经提过的剧情就自动略过,后面也跳过一些,这部剧也就刷完了。

钟大哥在我的视角下几乎没有笔墨。任逸帆的家庭故事也被自动忽略。林洛雪和毕十三的小时候、鱼塘边甚至摩天轮都通通被忽略。肖海洋和李殊词也都没了踪影。更不消说,顾一心、安洁等等。一部剧有太多情节被遗落。

题外话

小时候做了不好的梦,记不清了,或许是人,或许是鬼怪,到处都是黑的,我被追赶,四处逃窜。从那天起,我就希望忘掉所有的事情。

吸引我看天才基本法的最初原因是数学,但把小朋友们的戏份看完,基本就跟数学告别了。后面虽然提到了贝叶斯,时空交通建模,python,matlab,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但也是泛泛而谈并不深入。想要从戏剧里学习到学科知识,还是太难了。

我没看过原著,看完全剧的第一句是——“披着穿行皮的家庭剧”,数学、穿行都是工具,都是为了主角成长服务。过了小朋友们的戏之后,兴致泛泛,倍速、拖进度条更是家常便饭。纪江还稍微有点意思。

总的来说,剧还是不错。

前段时间需要写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就是那种面向公众介绍某件事情,结果写得乱七八糟,最后还是靠新媒体的同事进行润色(其实是推到全部重写,捂脸),所以感慨下写点东西太难了,特别是要面对受众,要拿的出手。我是没这天赋,东西只能写给自己看。

忙完一圈事情以后,开始回顾前段时间看的破事精英。几乎在破事精英开播的同时期,番茄台推出了一档综艺——“开播!情景喜剧”,我也看了。还记得爱情公寓那句话——“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在对面”,这就是我对情景喜剧的看法。
不知道欧美的肥皂剧和我们的情景喜剧算不算一个剧种,我看到的都是一群人在一起生活,有一起露宿荒山,有一起畅想中秋,也有一起步入婚姻,等等太多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荒唐事、尴尬事、还有任意妄为事。

破事精英一上线我就很喜欢,第一集就牢牢抓住了我,同为职场狗,看胡强也就是看我自己,没道理不喜欢。
后面的剧集很多,印象深刻的也不少,比如虚拟恋人那集,互动剧的形式不算新鲜,爱5就已经有了,我就跟刷RPG一样刷完了所有结局,我很好奇胡强最后看到的是莫菲还是AI。电梯那集也很好玩,一边四个人电梯里受着苦,一边三个人停车场“享着福”。还有剧本杀那集,还有短视频那集,还有公众号那集,有意思的太多了。
当然也不是完美的,七个人的故事,两两、两两、两两开始有一些成对儿的影子,但还不够,感情的升温和催化还欠缺一些剧情,不会欧阳莫菲就是AI本I吧?感觉人物有一些脸谱化,在生活中不会见到欧阳莫菲这样的程序员,能力太MAX,性格太嘎了;不会见到唐海星这样的销售,虽然销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海星,如果剧情不告诉我他是个销售,我会觉得他是个闲杂人员或者“皇族”,光拿钱不干活;不会见到沙乐乐这样的实习生,有理想有正义OK,判断和选择总是正常的。当然戏剧嘛,总有夸张的成分,但稍微有一点跳脱。我觉得吧,更理想的人物刻画还是武林外传那样,比如白展堂吧,除了武功,你会觉得那谁谁谁一样一样的,又怂又刚。

开播里总提情景喜剧少,情景喜剧市场不好。最近还有新闻说爱奇艺和抖音合作呢,长视频、短视频谁胜谁负还不一定。至于情景喜剧,只要有人愿意写,有人愿意演,我就愿意看。说起来,不久前的德云瓦舍,大类能放到情景喜剧里吧,我也悠悠地看完了。
开播里还总说情景喜剧需要创新,大约是长视频受到短视频冲击,情景喜剧本来就不受宠,剧本不好写,人物关系难建立,人物刻画更难。提一嘴,新编辑部的故事,王千源演了一个娘娘腔,可太像了。所以情景喜剧需要创新来适应潮流。我觉得破事精英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1)互动剧,形式新颖;(2)剧情里也有很多超越现实但未来可能实现的场景,比如AI,比如全息投影,比如全息投影广告,想法很新,我觉得编剧导演的脑子很够用。

最后,希望能看到更多好的情景喜剧,好的表达。

1月1号热播剧对手完结。网上有很多对这部剧的赞誉:演技好、一众戏骨、正能量、亲情破防、披着谍战剧外衣的生活剧、……
我是半路被带入这部剧的,从丁晓禾留意李唐开始,到这部剧完结,错过了段迎九“小混混”的精彩表演。看完后回过头来,从大概34集开始,剧情明显提速了,丁美兮的遭遇、李唐的暴露、被捕,太快了,把气氛顶了上去,最后林彧被捕,又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大家都说这部剧有这几个特点:
第一主角不是正面人物,在反派和正派的狭缝中生存,会让人同情。
主角夫妻真的是间谍吗?以前的谍战剧,间谍不说多有钱,至少生活不愁。可李唐和丁美兮呢,不仅拿不到钱,还不停往里搭钱。
主角夫妻实在过得太惨了,出租车司机加教师这样的组合,钱被骗、婚得离,女儿叛逆,烦心事还一堆,简直是比普通人还普通人。

我当时看剧的第一感觉也是:这哪里是什么间谍,整个一个中年困境。看完,我冷静了一下,电视剧,这么好的剧本,它应该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不管生活的A面B面,它都真实且存在。
最后,借用李唐在剧里的一句话,麻烦就像糖葫芦,得一口一口吃。

2019央视主持人大赛这么好看的神仙节目,我居然在两年后才想起她,才去看她。

对节目的喜爱源于赛制和选手。
第一阶段里,蔡紫的自我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到了有小孩的年纪,对怎么与孩子沟通和保护孩子就特别感兴趣。新闻评述让我见识到了选手们的积累和沉淀、发散和新意。
最近两三年都很少、几乎不看传统电视,第二阶段的演绎经典节目让我很难有感觉,除了王嘉宁关于月饼卷的节目。
第三阶段,我觉得选手们都非常牛——自己想点子、自己采素材、自己剪片子、现场自己讲述。
第四阶段更是神仙,文艺类的关键字串联,给出三个关键词,即兴给观众讲述一个故事。第一对选手抽到的是:沙、青春、家书,我这个小脑袋想破头也没想到有什么东西可讲,张舒月就给大家讲了一个西藏女炮兵挥洒青春、驰骋沙场的故事。第二对选手抽到的是:列车、草原、妈妈,似乎这三个词简单一些,似乎可以讲一些东西,但对于我,最多胡拼乱凑,找不到主题,而现场选手给出了典型。文艺类的现场突发状况处置也很有意思,又新颖,又能打开思路。新闻类的反转评述,我觉得有影射向当下各种无脑反转和无脑吃瓜,一个好的新闻不正应该是知全豹,而非奎其斑吗?

对于一档节目的喜好,因从其获益而更热烈,因从其感受良多而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