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央视主持人大赛这么好看的神仙节目,我居然在两年后才想起她,才去看她。

对节目的喜爱源于赛制和选手。
第一阶段里,蔡紫的自我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到了有小孩的年纪,对怎么与孩子沟通和保护孩子就特别感兴趣。新闻评述让我见识到了选手们的积累和沉淀、发散和新意。
最近两三年都很少、几乎不看传统电视,第二阶段的演绎经典节目让我很难有感觉,除了王嘉宁关于月饼卷的节目。
第三阶段,我觉得选手们都非常牛——自己想点子、自己采素材、自己剪片子、现场自己讲述。
第四阶段更是神仙,文艺类的关键字串联,给出三个关键词,即兴给观众讲述一个故事。第一对选手抽到的是:沙、青春、家书,我这个小脑袋想破头也没想到有什么东西可讲,张舒月就给大家讲了一个西藏女炮兵挥洒青春、驰骋沙场的故事。第二对选手抽到的是:列车、草原、妈妈,似乎这三个词简单一些,似乎可以讲一些东西,但对于我,最多胡拼乱凑,找不到主题,而现场选手给出了典型。文艺类的现场突发状况处置也很有意思,又新颖,又能打开思路。新闻类的反转评述,我觉得有影射向当下各种无脑反转和无脑吃瓜,一个好的新闻不正应该是知全豹,而非奎其斑吗?

对于一档节目的喜好,因从其获益而更热烈,因从其感受良多而更持久。

最早在某乎一个关于笑话的主题下接触到这篇小说,猛一看有点志怪的意味,人物描写上又有一种年代久远的笔触,内容上又是关于戏曲,都对上了,看。

看第一遍的时候,从中间开始看的,没看开头,不了解六叔以及六叔的画;也没看结束,明亮梦醒(或许没醒)以后,我就跳过了花二郎、樱桃的去处等内容。看的时候最强烈的感觉是,一个不属于当下的时代,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很近、也许很远,书里写了很多内容,一大半我都看不懂,朦朦胧胧的。
看第二遍的时候,补了开头,补了结尾。六叔的画我记不全,但猴子、笑的鱼在小说里有对应,其他内容想来也是有的。到第二遍我也没看懂作者想要表达时代风貌,还是人物浮沉。小说里的人物大部分都是苦的,陈长杰是苦的,早年丧妻,与第二任妻子也不对付,可能是因为社会地位差距、也可能是因为本就不喜欢,晚年还折了财。樱桃也是哭的,不明不白地死了;死后还得四处搜罗笑话。明亮也是苦的,幼年死了妈,喜欢的奶奶也走了,回到乡下没有家,高中被迫辍学,好不容易取了媳妇也算半个不幸,好歹最终是甜的,有个盼头。

一开始看这个小说的时候,有一种熟悉的错觉。先前看《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的时候,总喜欢那种慢慢悠悠、不疾不徐的风格。这回看《一日三秋》,看着作者淡淡地述说,有相似的感觉。后来我明白了,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汉子里有喜有悲,狗狗他爸他妈总是坚韧,狗狗自己总是欢乐。三秋里有喜有悲,人总是被推着走。

年纪大了,有时不免坠于虚无。

二龙湖爱情比较火,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剧情,我聊聊我看的时候的情形吧。
我大概是从第二集还是第三集开始看:一群人围在一起分东西,有人想要独霸,有人想要抢,还有人送来了锦旗?中途有事离开了一会儿,再回来看:赵立东给文化站的李小梅送锦旗。我感觉这锦旗送得略带嘲讽,但同时也在脑补:男女主可能先因其他事结缘,再借着送锦旗以及后续可能的其他事再升华感情。
再往后,故事交代了赵立东回乡以后跟人合伙开了一个西餐厅。这不,西餐厅装修出事了:负责装修的师傅老王摔了,引出了赵立东的合伙人王春花。乍一看,哎呀!这就是女二了吧,好多戏的女二,颜值还是能打的。
再往后,就是围绕立东西餐厅展开的一系列故事,包括装修危机、店里的食客引流、回收面店危机、她的男人回来啦等等内容。

对于这个剧,我觉得编剧的功力是真好。首先,各个人物和环境都很符合,说是谁就感觉真是。其次,这种两女争一男,或者两男争一女的戏码,迎合了人性。我总觉得这种剧情比一男多女,或者一女多男的戏码要好很多,更真实、更贴近生活,其次人物性格刻画也会更出彩。但后两部我也看了,第二部就感觉有点失真,第三部更是没看几集就弃了。

我感觉李小梅这个人物立得住,发生的事件种类也多,从一开始的跳河,到对赵立东感情的升温,包括礼物、醉酒、表白、哭戏等等,以及与王春花之间的暧昧态度。性格上有特点,敢爱敢恨的架势,反差是比较强的,让人影响比较深刻。
王春花这个人物,演员本身颜值高,剧情能给到的事件点和张力有限,虽然故事围绕她展开,但除了日常店里“蹲”,能让我有印象的是两点:一是对李小梅的态度,有感激(李小梅经常无偿帮助她)、又有点想争不愿争(赵立东)的意思,这个和第二部艾晴晴出现的时候是有一些区别的。二是最后几集的情感爆发,特别是从背后抱住赵立东那一下,很抓人。
我当时就想起来不久前看的赘婿,“宋铁”的角色和王春花有点类似,说起来是女主,反而不如女二的刘西瓜抓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视剧的女主,特别是这种男女主之间没有强冲突的,女主虽然经常出场,但因为没有事件、没有印象点,反而不如女二留给人的印象深刻?

第二部我也全看了,绿水青山,生态养鱼,带动全村致富,从主题上比第一部的个人小我升华了不少。至于不满足,如果艾晴晴和赵立东的接触以及情感上的升温,能够更合理、更真实一些就好了。

一个星期前,我笃定要写出一篇二龙湖爱情的观后感,要表达什么、有哪些认识、有一些什么扩展,我在脑海里有一些回顾,甚至列了一些要点。可是怎么下笔,心里完全没头绪。

转天我请教公司新媒体的小同事,问他公司公众号的文章内容及风格问题,由此得到一些结论:首先看定位,文章要给什么人群看;其次是个人能力和储备,能写出什么内容的文章;风格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段相对长的时间逐渐形成,主要是文章整体给人的感觉,表达相同意思的用词选择等等。

我没有专门写过文章,曾经的工作经历中最大程度与写相关的内容是撰写报告和仅有的几次会议纪要。撰写报告其实是编辑报告,有固定的模板和内容。当时我也没有思考过报告中侧重的问题:侧重什么,怎么侧重。有老同志评价我写的报告平淡,看不出好,也看不出坏。老同志写的东西,确实有一种看不见的煽动力。

现在要写观后感,我心里真的是很没谱,只能先以自己为受众,尝试写一些东西,表达真我,以图积累,从而实现量变到质变。